——讀莫言《不被大風吹倒》心得體會
春日的海風裹挾著鹽田特有的咸澀氣息掠過灌西鹽場,在忙碌的工作間隙,我翻開莫言先生的散文集《不被大風吹倒》,書中那句“一個人可以被生活打敗,但不能被它打倒”像鹽晶沉淀進我的心底。作為鹽場辦公室秘書,我在這片承載著百年制鹽智慧的土地上工作已有一年半,從初入職場的青澀到如今逐漸上手,莫言的文字讓我重新審視了扎根基層的意義,也讓我在鹽與風的交響中,讀懂了生命與堅守的哲學。
這本散文集中,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:“在這個大風飛揚的時代,如果不能前進,就踏實地扎在原地,不后退、不墮落、不下沉本身也是一種前進。”人民日報評論這本書時寫到:或許是舉步維艱的逆風時刻,或許是跌落低谷的至暗時刻,不妨咬咬牙、鼓鼓勁,面對苦難而不畏懼苦難,笑對挫折而不回避挫折,就能在大風大浪中巋然不動,在波譎云詭中氣定神閑。正如莫言所言:“希望總是在失望甚至是絕望時產生的,并召喚著我們重整旗鼓,奮勇前進。”
作為辦公室秘書,我也曾陷入“事務性工作缺乏價值感”的迷茫,在讀到莫言與余華“在宿舍熬夜創(chuàng)作、互相調侃又彼此鼓勵”的往事時豁然開朗,每周的工作例會、每季度的經濟分析會,數份文字材料的字斟句酌,這些瑣碎工作恰似制鹽——看似重復的勞作,實則是保障萬噸原鹽品質的基石,這平凡崗位上的堅守,就是對“不被大風吹倒”的最佳詮釋。同時,莫言“用吃食物、看戲曲排解郁悶”的創(chuàng)作啟示,傳授與我獨特的寫作方法,即深入生活、深入生產。每逢撰寫重要報告,帶著筆記本走進鹽灘,觀察扒鹽工彎腰勞作的節(jié)奏,聆聽鹵水結晶的細響,才能使筆下文字褪去生硬,增添“鹽灘上的泥土氣”,也就是莫言所說的:“寫作是與生活的深度對話”。
此外,莫言也總在書中反復提及童年與爺爺抵抗狂風的經歷:“爺爺雙手攥著車把,脊背繃成一張弓,雙腿顫抖卻未曾后退半步”。這讓我聯想到灌西鹽場的生產場景——每年臺風季,海風裹挾暴雨侵襲鹽田,鹵池翻涌、鹽廩坍塌的險情時有發(fā)生。搶險隊奔赴灘涂加固鹽廩的堅韌,鹽工們用沙袋筑起防線的努力,恰如莫言筆下“與大風對峙”的剪影。書中“大風”不僅是自然界的挑戰(zhàn),更是精神困境的象征。初到鹽場時,我曾因業(yè)務流程生疏而屢屢受挫,一次會議記錄因專業(yè)術語誤記遭領導批評,心情低落了幾日,但莫言輟學后靠《新華字典》自學成才的經歷點醒了我:我效仿他“以工具書為師”,將《灌西鹽場志》放于桌面,閑暇時多向主任提問,不斷學習“鹵水結晶度”“扒鹽手法”等專業(yè)知識,材料越寫越熟練,這讓我深刻體會到:困境如鹵水,唯有歷經煎熬才能析出智慧的結晶。
合上這本散文集,正值灌西鹽場春扒熱潮。千萬畝鹽田泛起銀光,工人們如星子散落其間。莫言說“風暴使我們成長”,而我想說:鹽場的風,吹皺了我們的皮膚,也錘煉了我們的筋骨;鹵水侵蝕了鹽工們的膠靴,卻沉淀了他們的心性。作為新時代的鹽場人,我們要像爺爺手中的推車,在物欲橫流中守住淡泊;“將脊背繃成一張弓”,在急難險重任務前挺起擔當。因為我知道,當海風再次掠過鹽廩,那沙沙作響的不僅是晶瑩的鹽粒,更是一代代鹽場人“不被大風吹倒”的生命回響。(蓋雨曦)